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

意外跟明天,不知道誰會先來

 



假設你是跟John一樣早睡早起的人,接到這時間打來的電話,你會有甚麼反應?

相信你會很優雅地拒絕接聽,然後關上靜音,絕對不會像John一樣,問候他們家的羚羊趕出去了沒有XD

尤其又是在Blue Monday,還得送小孩上課呢!

於是我關上靜音,並關心了一下對方家裡狀況後,就又入睡了!

五點半左右,也剛好是John平常要起床載小孩上學的時間,又來了一通電話


John沒好氣地接起電話:「喂~~~~」

那邊口氣也不好:「John先生嗎?我這邊高雄市衛生局!通知您今天開始隔離10天!」

WT......

後來才得知,原來孩子們的媽媽確診了,而周日我們才接觸過,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個小時,但不好意思,一樣要隔離10天+自主健康管理7天,於是我踏上了我從未想到過的隔離之路!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事情原由

孩子的媽週四上台北去總公司開會,週五剛好就是她的生日,跟孩子說好要一起去孩子阿姨家住兩天,慶祝媽媽的生日。

為了避免接觸感染,原定載他們去捷運站坐捷運,臨時決定周五下午我開車載著兩個孩子跟孩子媽去孩子阿姨家,週日早上再去載他們回來,順便載孩子媽去坐高鐵回高雄!

問題來了,孩子媽週四公司的開會有人確診(後來才知道是全員確診),於是孩子媽周日一回高雄就先去檢查,結果是確診了!



看得出來孩子媽是3點多傳的訊息,原來我問候到的包含孩子媽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好,重點來了

假如遇到了,會碰到那些事?

這裡記錄一下我的奇幻里程,也讓大家參考一下!

首先當然一定會接到衛生局電話,通知你從當天開始隔離,即便隔離通知書還沒發出來,但你就是得先隔離了!

這裡要注意一下,像John是透過高雄市衛生局通知的隔離,所以資料還得回送到我的住所地新北市,而新北市衛生局這兩天正忙,所以假如衛生所的人員口氣不怎麼好,大家還是相忍為國一下,莫氣莫急莫害怕!

再來當然就是隔離需要注意的事項了:



根據隔離通知書的列示,若是有非隔離家人同住:

1.隔離人員應該一人一間房間,足不能出房,由非隔離家人送餐水。

2.絕不能隔離人員與非隔離人員共餐。

3.若是同住者皆為隔離者,可以不用一人一室(John家是這樣的)

好的,大概跟大家交代一下我家的狀況!

原本John是跟媽媽還有兩個小朋友住在一起的,自從接到三個人的隔離通知之後,媽媽自己去買了快篩,快篩的結果是陰性,於是就請媽媽搬去哥哥家住,相對安全!(隔離通知書上也是這樣建議的)

但是即便整間都是隔離者,John仍然硬性要求,只要出房門,各自的口罩一定要戴,用餐也要分開吃,吃完用酒精擦桌子,再叫下一位來吃,畢竟,還沒確認大家都安全的狀態下,還是保守一點比較好!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關於孩子上學

John的兩個小朋友都是國中生,其中一位還是即將會考的國三生,所以肯定會有學校的關切!

John在收到隔離的當下馬上通知兩所學校(因為兩個小孩念不同學校),兩個學校的作法也不大相同,在這邊也稍微闡述一下給大家參考!

哥哥的學校是升學性質,且是台北市很著名的額滿學校,所以動作相對繁複但扎實。

老師會先跟家長確認目前的狀況,然後通報學校,招開校務會議,討論後續的解決方法!

萬幸的是,我們從接觸到隔離都沒有進學校,所以基本上學校沒有太大風險,但也通知了同班所有家長有學生隔離的狀況,後續會持續關注!

唯一讓John覺得有點疲憊的是,學校的健康中心太積極,衛生所又太忙,於是我就整天接到健康中心電話,詢問小孩有沒有身體上的狀況,PCR報告甚麼時候檢測跟產出,當然這是你們的職責所在啦,但是John接到有點煩躁,這是我自己的問題,不怪你們!

妹妹學校當然一樣有老師聯繫,但就僅是由老師透過LINE詢問,沒有接不完的電話。

不過上課這問題真的比較麻煩。

手機真的沒辦法支撐一整天的上課,所以假如家裡有兩個以上的孩子需要一起隔離,最好還是要有兩台桌機或相應的筆電、IPAD設備,不然手機可能會燒壞喔!

以上大概是我能想到的關於孩子學校的部分,有需要討論在私訊我吧!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篩檢

等了兩天時間,加上自己打去衛生局數次,總算在星期二天大約九點多接到衛生局電話,要我們去國泰檢測PCR,以及領取每人兩隻的快篩試劑!

這邊先跟大家解釋一下,基本上居隔現在每個人都會有一次免費的PCR四份免費快篩試劑,但試劑會分成兩次拿,隔離期間拿兩劑,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拿兩劑,意思就是,只要你被匡列了,不管你有沒有確診,至少得戳五次鼻子,差別在於一次護士幫你戳其他四次你自己戳

(4/26又有新的規定,隔離3+自主4,隔離最後一天需要戳鼻子陰性才能出門,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變成每天都要戳(原本4天戳2次),換言之,John原本只要戳五次,新規定後我要多戳兩次,真是感謝政府德政

領取PCR及兩次快篩試劑


不知道其他地方的護理師是如何對待患者的,但不得不說,John居住區域的護理師真的沒在跟你客氣的,被她戳完鼻子,我整個下午頭都是暈的,那手法,簡直粗暴到完美,我真心祝福各位居住區的護理師沒有像John這位護理師那麼殺,請各位去採檢的時候要有點心理準備!

好愉快(?)的戳鼻子

等了大約六個小時未果,John直接打給衛生局詢問報告是否已經出具,依然是忙碌不停的工作人員跟我問了資料,然後告訴我父子女三人全數陰性,這真是值得高興!

不過我也詢問了工作人員,明明不是說檢測結果會發到我的Email嗎?為什麼沒有發?

工作人員回答得很直接:「我們沒有空幫你處理這個,請自己上網查詢!」

好吧,還是再說一次,他們很忙,自行上醫院的網址查詢報告可能會快一點,請各位不要生氣喔!




同時我也詢問了隔離通知書,衛生局人員連著兩天都告訴我沒空開,但我還是麻煩她給我隔離通知好給學校證明,於是順利拿到三個人的隔離通知(聽說目前已經不主動發放,請各位還是洽衛生局確認喔!)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結論

其實這次隔離的路上,還發生很多不是很愉快的事,比如:

手機斷線就被當作不在家,警察找上門
衛生局電話怎麼打都在電話中
最後更新制度1922一問三不知...等等

不過也都過去了,對於第一線的政府人員,我深深致上感謝,相信這陣子你們的工作量一定大增,辛苦了!

但對於政府在很多配套上的不完善,我也頗有微詞,希望以後不要倉促行事。

上層說出來的話,連下層的人都不清楚規定,打電話詢問一問三不知,不然就是明明可以用電腦處理好的事,硬是要人工處理,讓第一線人員疲於奔命,這種感覺很糟!

真心希望大家都可以順利不確診,目前聽到的確診後遺症真的不少,不是防疫險的幾萬塊理賠可以覆蓋的,有空去吵買不買得到防疫險,還不如檢查一下自己的醫療、實支、失能額度到底夠不夠,不夠趕快補足,才能真的確保確診後續的生活!

感謝大家的關心跟收看,防疫政策常常在變,但不管怎麼變,身體健康才能確保自己跟家人的生活不受病毒影響改變,祝福各位囉!

2022年4月14日 星期四

[新聞解析]老手開示:好公司便宜敢買「也要抱得住」

閱讀這篇文之前,John先做個澄清,陳重銘老師是John很敬重的前輩,這篇文章只針對某些觀念做個討論,並不是針對陳老師的言詞有意見,請各位不要誤會!


前兩天閱讀到這篇新聞

John對殖利率高的公司也傾向買入,但對陳老師的幾個說法還是有些想法,思索著拿出來跟大家討論一下,問題沒有對錯,只是提供方向,至於答案應該在大家心中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其一

原文:

「不過如果阿伯沒有賣出,放到今年應該總共領到2000萬股利,鴻海股價也上了百元,阿伯應該也沒有賠錢了。」

John觀點:

所謂的存股領息,理論上應該是著眼於本金不變動的狀態下,每年可以領息4-5%,能達到這樣的預設值,這樣的存股拿來當作退休規劃,就是完美的。

但是假如現實狀況變成每年領息4-5%,目前股價加上配息沒有虧損,這看起來有沒有很像前幾年台灣金融業搞出來的一個大泡沫?

對!就是高收益債

雖然一年領10-20%,但事實是本金虧損也是10-20%甚至更多,這代表著,即便我領到這樣的利息,也是用自己的錢去付的,跟我存在銀行裡,需要動用的時候拿錢出來用似乎沒有差別?

這難道是我們投資的目的?

所以所謂「領了配息,股價回升,應該沒有賠錢」這樣的說法,John抱持非常保留的態度,各位客官又怎麼看呢?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其二

原文:

「其實阿伯聽消息後在120元買1000張,半年後跌到80元為何又不敢加碼呢?買股票沒有人可以買在最低點,所以都要分散一下資金,低點時才有錢可以加碼。」

John觀點:

分散投資的確是理財規劃裡很重要的一環,不管是John自己或是客戶,我的建議也都是把資金切割數份,分筆投入,甚至用每月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,都可以大大減少風險。

但重點來了,到底該分成幾份?投資期間多久才是正確的?一定會有正報酬嗎?


一、錢該分幾份入場?

首先要先考量個人的投資偏好:保守型與積極型的投資人對於投資的看法不同,操作方式也就
              應該有所不同。

再者考量金額多寡與投資方式:金額大,可以多分幾筆,金額小,可能就無法分太多筆,假如
              不是一次可以拿出來的錢,而是每個月固定可以提出的金額,
              那當然就較沒有彈性,只需要考慮每月甚麼時候投入就好了。


二、投資期間需要多久?

此圖來自市場先生,製表為群益投信,或許可以給大家參考一下。

定期定額超過10年,勝率幾乎100%,但是以John自己的經驗,快則3年,慢則5年,只要選擇的標的沒問題,要達到平均年報酬10%,都不是太困難。

至於單筆資金分批進場怎麼考量,其實跟定期定額心法相差不大,不過相較於定期定額是每個月設定固定的時間進場,分批的點位通常是自己找的,John的建議是設定自己可以接受的停利、停損率,嚴格執行就可以了!

假設John有1000萬的資金打算分三次進場,也就是每次的資金理論上應該各333.3萬,為了方便說明,John把它拆成3、3、4三份。

第一次進場300萬之後,設定獲利值與虧損值各10%,只要獲利10%,就一定比例贖回,之後下跌再伺機加碼;反之,若是虧損10%,就把第二筆資金300萬投進去。

若是第二筆300萬投進去還是繼續虧損10%,那就把最後的400萬也投進去,再來就等著反彈,達到我們要的獲利;或是繼續跌破你可以接受的價位,就認賠全數賣出。

上述說的金額分配、停利停損比例及進出場考量,都只是參考值,每個人都應該自己審視自己的風險承受度跟資金承擔能力來作分配,並沒有一個定值。

三、這麼做就一定會有正報酬嗎?

大哉問!

正如John在前一個問題的第一段最後說道,只要選擇的標的沒問題,理論上正報酬就不會有太大問題。

問題來了,甚麼樣的標的沒問題?

先來看看幾個從古至今的實例吧!

最早的一個案例,有年紀的人應該都知道

國泰金是大家都很熟系的金融股,而金融股也是很多人推薦得存股標的。

但大家知道在70年代,國泰金是台股之王,股價曾到達每股台幣1910元嗎?



假如從當時就分批存股,您認為已經買在1910的投資者,該在甚麼時間加碼呢?該攤平多少次呢?

放到現在,即便加上領息,有機會轉正嗎?

不過不代表國泰現在不能存,畢竟現在的價位已經跟過去不同,只要認真評估存股價格,應該還是有存股的價值。

再來是前幾年的案例,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!


最高曾經來到每股台幣1300元的宏達電,又該怎麼分批加碼?該分幾次?

放到現在,加上領息,轉正的機會又是多高?

最後是現在進行式,不知道正在看的您手上有沒有呢?


原本一張可以買一間還不錯的小套房的大立光,現在只剩下一間廁所了,又該怎麼分批加碼?

小結

說了這麼多,John只是要提醒各位,上述提到的三家公司,都不是籍籍無名的等閒之輩,我們可以稱其為「有問題的公司」嗎?

當然不能!

但就算再好的公司,再高的股利,我們都無法預測未來它的股價會是漲還是跌,甚至下市,假如因為分批加碼的概念沒有錯,導致攤平沒有底線越攤越平,我們都不是手握上千萬上億身家的富豪,加碼到最後手上總會空,假如後來股價往上,我們有獲利當然開心,若然沒有,又該如何?


而這次新聞的正主兒,鴻海2317呢?


我想大半的投資人都能認同鴻海是間好公司,但就拿John爸親身的經歷來說,投資經驗也沒這麼好。

2000年3月,鴻海最高股價來到375,John爸在跌到280的時候,毅然決然的買下了10張鴻海,說以後跟佛祖喝茶時,要讓我們當現成大富翁,當時的無限遠景,讓John爸信心滿滿,而當時的John年紀尚小,根本也不懂股票的世界,所以也沒有能力即時分析。(說實話,當時就算能分析,大概也猜想不到現在的股價只剩高點1/3。XD)

一直到前陣子John認真的把從爸爸手上繼承來,目前在媽媽手上的鴻海股票做了一下整理,股價加上股利股息,大概也只是打平了之前買入的成本小賺2%左右,不算上這幾年的通膨,一年的報酬率...

至少是正的,我樂觀的告訴自己,至少沒把套房變廁所 ^O^|||

所以,看起來就算定期定額,假如標的不給力,也不是穩賺的,對吧?

既然這麼好這些公司都不能選,那John,到底怎麼選擇對的標的

說實話,你問John怎麼選擇對的公司,John也不知道,因為就算是好公司,也有可能像上面的,一瀉千里!

甚麼意思?講這麼多都是空話?

當然不是,John又不是不想活了!

既然我們根本不知道怎麼挑選好的單一公司,乾脆不挑公司,喔,不對,應該說讓政府或者國際間的專業機構幫我挑一堆好公司來投資,這個想法如何?


0050大家都不陌生吧!

當然有人又會取笑John,大家都買0056或其他報酬更好的ETF了,你還在談0050?

其實我會拿0050出來說,是因為他是台灣的ETF始祖,比較有代表性。

但假如你會跟我討論哪一隻ETF更好了,那恭喜你,代表你已經知道指數投資的好處了!

海內外不乏很多指數型的ETF,有追蹤各大國際指數的,也有追蹤產業指數的,甚至也有追蹤商品指數的,林林總總不勝枚舉,但都有一個相同的特色,就是不單壓單一公司

也因為如此,你不用擔心你投資的ETF會像John手上抱很久的「大同公司」股票,只能成為追憶,因為這些「指數型基金ETF」都是一堆公司股價加權計算出來的,即便其中一間公司有問題,也不會有跌價太多的風險。

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是,通常這些指數裡包含的公司,不是政府挑出來的,就是國際間的專業機構精挑細選的,假如公司開始有問題,不符合長期投資的條件,就會被剔除換上其他新的、有潛力的公司,風險相對更低!

S&P500指數ETF

選擇這樣的投資標的,搭配上面提到分散、長期的策略,John無法保證大家都一定能賺錢(我也很好奇誰敢保證?︿︿),但這樣的投資方式在過去來說成功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,也算是表現很不錯了吧?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總結

這麼多年來的投資,John看過太多當下被評價很好的公司,到最後走向沒落。

不過當然,也有很多長年期投資存股很好的標的,比如台積電。

但假如我無法確認我買到的,到最後到底會變台積電還是諾基亞,為何不挑選相對風險更低的ETF投資,穩穩地享受成長的軌跡更好?

所以假如您認為自己的投資經驗不足,不知道怎麼判斷公司的好壞,John建議您不要隨意存股,不如投資ETF,長期來看更安全,投資報酬也不錯。

當然,假如您跟John一樣對投資有自己的獨到見解,還是可以在股票市場裡創造更快的資產增值,不過還是提醒各位,太積極的投資,資金部位要有底限,千萬不要把自己生活所需或緊急預備金拿來賭,當投資的資金有不能賠的壓力的時候,投資的決策很容易錯誤,這並不是財務規劃上樂見的!

祝福各位投資愉快,順心獲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