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4月14日 星期四

[新聞解析]老手開示:好公司便宜敢買「也要抱得住」

閱讀這篇文之前,John先做個澄清,陳重銘老師是John很敬重的前輩,這篇文章只針對某些觀念做個討論,並不是針對陳老師的言詞有意見,請各位不要誤會!


前兩天閱讀到這篇新聞

John對殖利率高的公司也傾向買入,但對陳老師的幾個說法還是有些想法,思索著拿出來跟大家討論一下,問題沒有對錯,只是提供方向,至於答案應該在大家心中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其一

原文:

「不過如果阿伯沒有賣出,放到今年應該總共領到2000萬股利,鴻海股價也上了百元,阿伯應該也沒有賠錢了。」

John觀點:

所謂的存股領息,理論上應該是著眼於本金不變動的狀態下,每年可以領息4-5%,能達到這樣的預設值,這樣的存股拿來當作退休規劃,就是完美的。

但是假如現實狀況變成每年領息4-5%,目前股價加上配息沒有虧損,這看起來有沒有很像前幾年台灣金融業搞出來的一個大泡沫?

對!就是高收益債

雖然一年領10-20%,但事實是本金虧損也是10-20%甚至更多,這代表著,即便我領到這樣的利息,也是用自己的錢去付的,跟我存在銀行裡,需要動用的時候拿錢出來用似乎沒有差別?

這難道是我們投資的目的?

所以所謂「領了配息,股價回升,應該沒有賠錢」這樣的說法,John抱持非常保留的態度,各位客官又怎麼看呢?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其二

原文:

「其實阿伯聽消息後在120元買1000張,半年後跌到80元為何又不敢加碼呢?買股票沒有人可以買在最低點,所以都要分散一下資金,低點時才有錢可以加碼。」

John觀點:

分散投資的確是理財規劃裡很重要的一環,不管是John自己或是客戶,我的建議也都是把資金切割數份,分筆投入,甚至用每月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,都可以大大減少風險。

但重點來了,到底該分成幾份?投資期間多久才是正確的?一定會有正報酬嗎?


一、錢該分幾份入場?

首先要先考量個人的投資偏好:保守型與積極型的投資人對於投資的看法不同,操作方式也就
              應該有所不同。

再者考量金額多寡與投資方式:金額大,可以多分幾筆,金額小,可能就無法分太多筆,假如
              不是一次可以拿出來的錢,而是每個月固定可以提出的金額,
              那當然就較沒有彈性,只需要考慮每月甚麼時候投入就好了。


二、投資期間需要多久?

此圖來自市場先生,製表為群益投信,或許可以給大家參考一下。

定期定額超過10年,勝率幾乎100%,但是以John自己的經驗,快則3年,慢則5年,只要選擇的標的沒問題,要達到平均年報酬10%,都不是太困難。

至於單筆資金分批進場怎麼考量,其實跟定期定額心法相差不大,不過相較於定期定額是每個月設定固定的時間進場,分批的點位通常是自己找的,John的建議是設定自己可以接受的停利、停損率,嚴格執行就可以了!

假設John有1000萬的資金打算分三次進場,也就是每次的資金理論上應該各333.3萬,為了方便說明,John把它拆成3、3、4三份。

第一次進場300萬之後,設定獲利值與虧損值各10%,只要獲利10%,就一定比例贖回,之後下跌再伺機加碼;反之,若是虧損10%,就把第二筆資金300萬投進去。

若是第二筆300萬投進去還是繼續虧損10%,那就把最後的400萬也投進去,再來就等著反彈,達到我們要的獲利;或是繼續跌破你可以接受的價位,就認賠全數賣出。

上述說的金額分配、停利停損比例及進出場考量,都只是參考值,每個人都應該自己審視自己的風險承受度跟資金承擔能力來作分配,並沒有一個定值。

三、這麼做就一定會有正報酬嗎?

大哉問!

正如John在前一個問題的第一段最後說道,只要選擇的標的沒問題,理論上正報酬就不會有太大問題。

問題來了,甚麼樣的標的沒問題?

先來看看幾個從古至今的實例吧!

最早的一個案例,有年紀的人應該都知道

國泰金是大家都很熟系的金融股,而金融股也是很多人推薦得存股標的。

但大家知道在70年代,國泰金是台股之王,股價曾到達每股台幣1910元嗎?



假如從當時就分批存股,您認為已經買在1910的投資者,該在甚麼時間加碼呢?該攤平多少次呢?

放到現在,即便加上領息,有機會轉正嗎?

不過不代表國泰現在不能存,畢竟現在的價位已經跟過去不同,只要認真評估存股價格,應該還是有存股的價值。

再來是前幾年的案例,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!


最高曾經來到每股台幣1300元的宏達電,又該怎麼分批加碼?該分幾次?

放到現在,加上領息,轉正的機會又是多高?

最後是現在進行式,不知道正在看的您手上有沒有呢?


原本一張可以買一間還不錯的小套房的大立光,現在只剩下一間廁所了,又該怎麼分批加碼?

小結

說了這麼多,John只是要提醒各位,上述提到的三家公司,都不是籍籍無名的等閒之輩,我們可以稱其為「有問題的公司」嗎?

當然不能!

但就算再好的公司,再高的股利,我們都無法預測未來它的股價會是漲還是跌,甚至下市,假如因為分批加碼的概念沒有錯,導致攤平沒有底線越攤越平,我們都不是手握上千萬上億身家的富豪,加碼到最後手上總會空,假如後來股價往上,我們有獲利當然開心,若然沒有,又該如何?


而這次新聞的正主兒,鴻海2317呢?


我想大半的投資人都能認同鴻海是間好公司,但就拿John爸親身的經歷來說,投資經驗也沒這麼好。

2000年3月,鴻海最高股價來到375,John爸在跌到280的時候,毅然決然的買下了10張鴻海,說以後跟佛祖喝茶時,要讓我們當現成大富翁,當時的無限遠景,讓John爸信心滿滿,而當時的John年紀尚小,根本也不懂股票的世界,所以也沒有能力即時分析。(說實話,當時就算能分析,大概也猜想不到現在的股價只剩高點1/3。XD)

一直到前陣子John認真的把從爸爸手上繼承來,目前在媽媽手上的鴻海股票做了一下整理,股價加上股利股息,大概也只是打平了之前買入的成本小賺2%左右,不算上這幾年的通膨,一年的報酬率...

至少是正的,我樂觀的告訴自己,至少沒把套房變廁所 ^O^|||

所以,看起來就算定期定額,假如標的不給力,也不是穩賺的,對吧?

既然這麼好這些公司都不能選,那John,到底怎麼選擇對的標的

說實話,你問John怎麼選擇對的公司,John也不知道,因為就算是好公司,也有可能像上面的,一瀉千里!

甚麼意思?講這麼多都是空話?

當然不是,John又不是不想活了!

既然我們根本不知道怎麼挑選好的單一公司,乾脆不挑公司,喔,不對,應該說讓政府或者國際間的專業機構幫我挑一堆好公司來投資,這個想法如何?


0050大家都不陌生吧!

當然有人又會取笑John,大家都買0056或其他報酬更好的ETF了,你還在談0050?

其實我會拿0050出來說,是因為他是台灣的ETF始祖,比較有代表性。

但假如你會跟我討論哪一隻ETF更好了,那恭喜你,代表你已經知道指數投資的好處了!

海內外不乏很多指數型的ETF,有追蹤各大國際指數的,也有追蹤產業指數的,甚至也有追蹤商品指數的,林林總總不勝枚舉,但都有一個相同的特色,就是不單壓單一公司

也因為如此,你不用擔心你投資的ETF會像John手上抱很久的「大同公司」股票,只能成為追憶,因為這些「指數型基金ETF」都是一堆公司股價加權計算出來的,即便其中一間公司有問題,也不會有跌價太多的風險。

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是,通常這些指數裡包含的公司,不是政府挑出來的,就是國際間的專業機構精挑細選的,假如公司開始有問題,不符合長期投資的條件,就會被剔除換上其他新的、有潛力的公司,風險相對更低!

S&P500指數ETF

選擇這樣的投資標的,搭配上面提到分散、長期的策略,John無法保證大家都一定能賺錢(我也很好奇誰敢保證?︿︿),但這樣的投資方式在過去來說成功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,也算是表現很不錯了吧?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總結

這麼多年來的投資,John看過太多當下被評價很好的公司,到最後走向沒落。

不過當然,也有很多長年期投資存股很好的標的,比如台積電。

但假如我無法確認我買到的,到最後到底會變台積電還是諾基亞,為何不挑選相對風險更低的ETF投資,穩穩地享受成長的軌跡更好?

所以假如您認為自己的投資經驗不足,不知道怎麼判斷公司的好壞,John建議您不要隨意存股,不如投資ETF,長期來看更安全,投資報酬也不錯。

當然,假如您跟John一樣對投資有自己的獨到見解,還是可以在股票市場裡創造更快的資產增值,不過還是提醒各位,太積極的投資,資金部位要有底限,千萬不要把自己生活所需或緊急預備金拿來賭,當投資的資金有不能賠的壓力的時候,投資的決策很容易錯誤,這並不是財務規劃上樂見的!

祝福各位投資愉快,順心獲利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